为什么老少皆宜的黑木耳变成毒药了呢

烘焙 2020年02月11日
为什么老少皆宜的黑木耳变成“毒药”了呢

因为营养丰富,食用方式多样,黑木耳是很多人餐桌上的宠儿。可前不久,浙江金华一家三口吃了浸泡2天的黑木耳后中毒,其中7岁小女孩出现多脏器衰竭。为什么老少皆宜的黑木耳变成“毒药”了呢?

营养丰富的黑木耳竟成了“毒药”

据了解,家住浙江金华的7岁女孩雯雯,与妈妈、弟弟三人在家吃了浸泡了两天两夜的黑木耳后,不约而同地出现了腹痛、恶心、呕吐、头晕目眩等症状。见情况不对,妈妈赶紧带着两个孩子一起去医院就诊,检查后发现,三人均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伤。经过进一步询问,医生初步诊断,三人是由于吃了黑木耳导致的食物中毒。不幸的是,情况最为严重的雯雯,很快就发展为肝功能衰竭,其他的脏器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雯雯被辗转送至杭州后,又进行了多次血浆置换,以尽可能清除毒素。

让大家疑惑不解的是,吃了那么多年的黑木耳,怎么突然就变成“毒药”了呢?

真正的凶手究竟是谁?

经金华市疾控中心现场调查,并结合患者中毒症状,浙江省疾控中心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专家高度怀疑,母子三人为米酵菌酸中毒。随后将患者家中剩余的干黑木耳、中毒患者的血液等相关中毒标本送至浙江省疾控中心理化毒理所检测。果然,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中毒患者血液呈现米酵菌酸阳性,且存在中毒的剂量效应关系,即中毒的罪魁祸首确实为米酵菌酸。

那么,这米酵菌酸究竟为何方神圣呢?米酵菌酸是椰毒假单胞菌引起食物中毒和死亡的主要毒性代谢产物。临床症状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胀等,重者出现黄疸、腹水、皮下出血、惊厥、抽搐、血尿、血便等肝脑肾实质性多脏器损害症状。米酵菌酸已被证明可能存在于变质的发酵玉米面制品、变质鲜银耳及其它变质淀粉类制品中。

需要注意的是,此次检测中,在剩余的干黑木耳中并没有检测出米酵菌酸。既然干黑木耳中没有,那么长时间浸泡是否就会产生米酵菌酸呢?

为了证明长时间浸泡的黑木耳到底能否产生米酵菌酸等毒素,浙江省疾控中心和金华市疾控中心分别在各自实验室对中毒患者家里剩余的干黑木耳开展了浸泡试验,结果显示:无论是浸泡1天2天,还是3天5天的黑木耳,皆未检出米酵菌酸未检出。

不是说一家三口是吃了长时间浸泡的黑木耳后中毒的吗?实验又证明长时间浸泡的黑木耳不会产生毒素。这该怎么理解呢?

专家解释,通过“涉事”干黑木耳及其长达5天的模拟浸泡试验,可以证明:“涉事”干制黑木耳不存在毒素米酵菌酸污染。在保持良好卫生环境的情况下,黑木耳浸泡过程中很难产生毒素米酵菌酸。患者食用的导致中毒的黑木耳,推断与其家中特定外部环境有关,比如浸泡时周边同时存在过期变质的食物,或浸泡容器未洗涤干净而残留食物残渣,而变质和残留的食物残渣会成为米酵菌酸形成的温床。由于这种特定的外部环境一般很难被模拟,所以普通消费者家中正常的黑木耳在短时间浸泡过程中产生米酵菌酸的可能性非常低。

即泡即食保持良好厨卫环境

综上分析,疾控专家表示,保持良好卫生环境下的家庭正常浸泡的黑木耳,是可以放心食用的。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每次只短时间浸泡当餐食用量的木耳,不食用浸泡过夜的黑木耳;黑木耳浸泡后如发现有异味或手摸感觉有黏液产生,请立即丢弃不可食用;保持良好的厨房卫生环境,不留剩饭剩菜,及时洗净餐具,不留食物残渣。

此外,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营养科赵卫玉营养师提醒,在家中自制凉拌菜食用时,还要注意:制作凉拌菜的蔬菜一定要新鲜,还要注意清洗干净,可以将蔬菜放在淘米水中浸泡一会儿,以便消除残留在蔬菜表面的农药;一些蔬菜可以先用热水焯一下,但要注意焯水的时间不要过长,浸泡时间也不要过长;如果有肉类食物,一定要先煮熟,餐具也要注意消毒;搅拌蔬菜时,不要直接用手;大部分凉拌菜,都可以放点醋、蒜末、姜末等,既能调味,还能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保留放置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最好在两个小时内食用完。

杭州治疗牛皮癣医院
类风湿性关节炎疼痛怎么办
西安男科专科医院
更多阅读
友情链接: 最全的镇江美食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