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灭法师以退为进的佛教生活三从有相的空间

烘焙 2020年06月15日

寂灭法师:以退为进的佛教生活(三)从有相的空间说到无住的空间

这个世间形形、灯红酒绿,像个五彩缤纷的万花筒, 这些都是有相的空间,大家现在正生活於这个有相的空间中, 追逐着人生种种享乐,譬如世间上的金钱使我们迷失本性,爱 情使我们神魂颠倒,名利地位使我们忘却安危, 铤而走险,大 家被五彩缤纷的世界所迷惑,因为我们不知道这些都是假相、 都是不实在的,所以对它执迷不舍。《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 皆是虚妄。”世间一切事物,只不过是因缘和合、有条件的存在而已。今天大家有缘承受佛法,了解了这个道理,此后就可以从虚妄的、有相的空间里超脱出来,进入到无住的空间, 那才是一个解脱的世界。

我们凡夫都非常执着这个身体,认为它是真实不虚的。其实我们这个身体乃是地、水、火、风四大合成。毫无自性可言。世尊在《佛说金刚心陀罗尼经》中:文殊菩萨问佛:云何是四大?世尊曰:地有坚性、水有湿性、风有动性、火有炎性。在人身上,四大和合,方成一体。所谓皮肉筋骨胶成一身,名地大;津涎尿血滋润一身,名水大;暖气均融温和一身,名火大;动转施为运用一身,名风大。四大调和,一身安乐;四大不调,便生病苦。故曰四大。《四十二章经》里,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我既都无,其如幻耳

事实上我们的头、目、手、足乃至身体的任何一个部分,都来自于大地,而不久的将来,它将依然还归于大地。在我们出生之前,它是大地中的泥土,是阳光中的养分,是江河里的一滴水。我们死亡的时候,它依然会回归到自然。过去,它不属于我们;未来,它也不属于我们。其实,它从来就不是我”或者我的”而且,它一直是在不断变化着的,从来没有停止过。过去,它是一撮尘土。后来,变成了我们的身体。开始它是光洁美丽的、后来渐渐的衰老、腐烂,最终成为一滩恶臭的脓血。它一直是这样无休止的变化着。它就是它自己,不会因为我们喜欢或不喜欢而改变。

无论是健康的肌肤,还是丑陋的脓血,它一直是它,它一直是它本来的面目。无常,就是万物的本然。世上的万事万物、我们的身体包括四生九有一切的生命有情、一片落叶、一块石头、地球银河宇宙等一切无情之物,无时无刻不在向我们展示着这个苦、空、无常、无我的真相。这就是真理,在在处处地存在于我们身边的每一事物中。然而,我们的眼睛和思想被无明和愚痴所蒙蔽,生活在自己的错觉当中,一直看不到它。所以当手、脚、身体了、杯子碎了,我们就感觉到苦。事实上,苦的感觉并非来自的手、脚和身体、也不是来自那个碎掉了的杯子,而是完全来自我们的无明,来自我们的错觉。这情形就像植物人无法感知喜怒哀乐一样。

其实,无论佛陀有没有宣讲过这个无常无我的真理,万物从来都没有改变过,它一直是它的本然。它不断地变化无常而且没有任何一个东西是我”或我所”无我无常和无我,就是法”的性质法性佛陀并非只存在于两千五百年前的那个时空,法也并非只是存在于经典、寺院,或者遥远的西方极乐。这个世界的每一棵树、每一只鸟、高山、流水,一切有情和无情,都在时刻宣说着无常”和无我”并不是只有极乐世界的树和鸟才会宣讲佛法。其实眼前见到的一切,就是佛法”佛法与我们的距离是如此之近,或者说根本就没有距离。如果你有一颗纯净的心,对身边的每件事物都能直观地洞察,就会发现真理无处不在。这就是智慧、就是般若、就是般若波罗蜜多!

有一次,大学士黄山谷去拜访祖心禅师。见禅师日日轻松安稳,处处安祥自在。黄山谷总觉得禅师有独特的处世秘诀未曾传授。

一日,他们一起走在山坡上,道路两旁开满了各种鲜花,姹紫嫣红,散发着香气。

祖心禅师就问黄山谷:你闻到花香了吗?

黄山谷望了望山路两旁盛放的栀子、茉莉、百合,再望望崖顶寺院周围满满绽放的桂花,忍不住称赞:当然闻到了,太香了!

又过了一会儿,他们爬到一个小山峰上,放眼望去,只见群山起伏,连绵不绝,白云缠绕,晚霞夕照。

祖心禅师就又问黄山谷:你见到这美景了吗?

黄山谷赞叹道:此景有如仙境,让人流连忘返啊!

祖心禅师点点头,笑着说:你同我一样地闻到了花香,见到了美景,所以我并没有对你隐瞒什么呀

黄山谷一怔,顿时就醒悟过来。

其实,处世秘诀,并不是什么特殊的方法和本领,而是眼前每一时刻的洒脱,和当下每一地方的自在。如果终日为一些俗念所负累,只会两眼不见,两耳不闻。闻不到美妙的花香,看不见动人的美景,领悟不到独特的处世秘诀。

一块金子静静地躺在路上,它只属于它自己,只属于自然。有两个人走了过来,发现了它。于是两个人都在拼命地证明这块金子是我的”是归我”所有。开始争执、吵闹,甚至互相伤害对方的性命。但无论结果如何,那个金子还是金子,它从来就没有真正属于过谁。任何事物,一旦带上了我”与我所”的眼镜,那么,迷惑、痛苦、轮回就当下开始生发了。

万物就是真理本身,也就是万物的本然。这个本然时时刻刻对我们呈现,我们却无法找到一个叫做真理”的东西。一旦你认为万物有真理可寻,就又会带上我执”的枷锁,反而远离了真理。我们所能做的,只是让自己的迷惑和错觉消失,体悟那当体即空、当下即空的空性。远离颠倒妄想及一切执着。

什么是无住的空间呢?无住的空间, 并不是叫我们不要 吃饭、不要穿衣、不要睡觉;而是一样的吃饭、穿衣、睡觉, 但是却不被这些琐碎的事情所羁绊,也就是说住於生活之中; 而不被生活所牵系。吃饭以吃饱,满足色身对营养的希求而不贪图口福去杀生害命。穿衣以防寒解暑为要,而不空费钱财赶时髦,更不要穿珍稀动物的皮毛。那种以彼身养我命的事要不得。睡觉以简易床铺,能知冷知热为好,不过于贪图享受和安逸。那些睡一万多元的水床,还有价值连城雕龙画凤镶嵌钻石的宝床,都是我们学佛人应该远离舍弃的东西。因为睡眠主要是为了解乏,因此不能过于贪图安逸。

出曜经第十五卷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叫百食一味” 。从前,有位国王要供养一位比丘,他命令宫中主掌御膳的太官说:我明日要宴请某比丘,你要为他烹制精美的饮食,要象平日为我烹制饮食一样地精心制作。”

太官领命而去。第二天比丘按时到达王宫,入座饮食,不一会儿就吃完了。国王似乎还未尽兴,便问比丘:这么快就吃完了?

比丘说:吃完了。

国王问:饮食还可口吗?

比丘说:可口 。

随即,比丘就向国王辞谢,回寺庙去了。

比丘走后,国王就寻思开了:我看这位比丘吃着这么好的饮食脸上并未露出愉悦之色,或许比丘一向吃粗食吃惯了,更喜欢家常饭食吧。”国王想到这里便派人到寺中比丘明日再到王宫接受供养。比丘于第二日又按时来到了王宫,国王用精心制作的普通饭菜供给比丘,比丘入座,不一会儿又吃完了。国王问:这么快就吃完了?”

比丘说:吃完了。

国王又问:饮食是否比昨日更可口据此计算?

比丘说:与昨日一样可口。

说完,比丘辞谢国王,回寺庙去了。

比丘走后,国王坐在宫中生闷气,他心里想:这个和尚,我亲自安排为他精心制作细食、粗食,可他却说一个味,没有任何特别高兴的表示。我得想个法子治治他,看他是否还说一个味。

于是,国王又派人到寺中下了请帖,请这位比丘隔天还到王宫受供养。比丘再一次按时来到王宫。这一回国王用苦酒煮的糙豆招呼比丘,比丘入座,一会儿就把豆吃完了。国王问:吃完了?

比丘说:吃完了。

国王又问:今天的饭食是否比前两日可口?

比丘说:与前两日一样可口。

国王一听比丘又说一样可口,就再也抑制不住胸中的怒气,脸色一沉问比丘道:请问和尚,美细食你说可口,吃粗食劣饭你也说可口,难道对你来说,百种饭食皆是一个味吗?

比丘见国王生气了,便解释说:大王啊,切莫生气,请听我解释。您知道,粗劣的草籽可以榨出油来滋润车轴,那种脂膏虽臭,却可以使车子远行千里。吃百味饮食无非是让人延续生命,支撑形体修行得道。在这个意义上,苦酒糙豆又有什么粗劣可言呢?

国王听了这番话顿时感到非常惭愧,他想:我这是以恶意触犯圣贤啊,以褊狭之心度量圣贤之宽广胸怀啊。从此,这个国王心中再未起过褊狭恶意,常以清净布施供养比丘。

在《佛遗教经》中,世尊曰:汝等比丘,受诸饮食,当如服药。于好于恶,勿生增减,趣得支身,以除饥渴。如蜂采花,但取其味,不损色香,比丘亦尔。受人供养,趣自除恼,无得多求,坏其善心。譬如智者,筹量牛力所堪多少,不令过分,以竭其力

古德说:“犹如木人看花鸟,何妨万物常围绕。”

这句话本来是说:农民为了防止飞禽昆虫为啄食谷类,所 以制造一个木头人,放在稻田中央,用来恐吓鸟儿昆虫、虽然鸟儿昆虫、稻田花草五彩缤纷,可是木头人却丝毫不为外境所动。这意思是告诉我们:一个人生活在名利金钱之中,要修养到有如木头人一般,即使面对彩色缤纷的万花世界也不会动摇内心的境地,这就是无住的生活。

酷夏,一位小和尚指着寺院的一片枯黄的草地对师父说:你看,这些草又干又黄,马上就要死了,这太有损我们寺院的美观了,我们应该在这儿再撒些草籽。”师父向他挥挥手说:随时!”

许多天过去了,小和尚因为没有得到师父的任何吩咐,不禁暗自着急。他等呀等呀,终于熬到了中秋节。这天,师父交给他一包种子让他撒到草地里。小和尚非常高兴地拿着种子去撒。

还没等他撒完不一样的态度,忽然间秋风四起,种子随风飘走了很多。小和尚大叫起来:不好了,不好了,种子被风吹跑了

没关系,吹走的大多是空的种子,种在地里也不会发芽的。”师父说:随性!”

小和尚刚刚播完种,空中飞来了几只寻食的鸟,它们在草地上不停地啄着什么。天哪,种子要被它们吃光了,这可如何是好?”小和尚急得抓耳挠腮,惊慌不已。没关系,种子多得很,吃不完!”师父说:随遇!”到了半夜里,老天突降一场倾盆大雨,把小和尚播种的草地冲得面目全非。第二天清早,小和尚飞一样地冲进禅房:师父,全完了,种子都被暴雨冲走了!”师父微笑着说:冲到哪里就在哪里发芽!随缘!”六七天过去了,快要枯死的草地上竟然冒出了许多嫩绿的草芽,就连一些没有播种的墙角也冒着绿绿的生机。小和尚高兴地直蹦。师父含笑点头:随喜!”

我们赞叹一个人品格高洁,说他远离俗尘,超然俊逸,但是一个住在红尘中,却不为氤氲所染的,才更是豪迈脱俗。池里的莲花所以为诗人雅士所歌咏赞赏,是因为它出於污泥而不染。一个人生活在社会洪流之中,若能不随俗浮沉,固然难得;如果与世尘同流而能不合污,则更是可贵。所以佛教认为:远离外境,潜居山林修行,非上上乘;住於闹市,而仍然能够不为外境所转移,才是上上乘。所以说:“大隐隐於市”或“热闹场中做道场”为什么能有这样的功夫?那是因为参透有相空间的虚妄性,对於世间的一切,不会生起执着, 而能过着无住的生活。

古来很多大德都有这种境界,譬如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维摩诘居士的“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一休和尚的“背负女人,却能坦荡无碍。” 一个人如果能体会无住的空间,则何处不能自在逍遥呢?所谓“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那又是何等的洒脱逍遥!

一次,禅师和他的徒弟走在路上,正值中午时分,禅师饥渴难耐,便对徒弟说:刚才我们不是经过一条小河吗?你去弄些水来。

徒弟于是拿着容器去盛水。正赶到河边,一队商人骑着马过河,河水被弄得浑浊不堪。徒弟一看,心想这水肯定没法喝了。

于是徒弟只得赶回去,告诉禅师:商人骑着马过河,河水被弄脏没法喝了。或者我们重新找一条小河吧。

禅师思考了一会儿说:估计还要赶上好一会儿才能到达前面那条小河,你还是去原来那条小河打水吧。

徒弟困惑地说道:可是那条河的水的确无法饮用了呀。

禅师笑着说:要用动态的眼光看问题,不要用静止不动的,你去看看那条小河吧,看了你就明白了。

徒弟只能无奈地往小河边走去。当他来到小河边的时候,意外地发现河水的确已经变得清澈纯净了,刚才那片浑浊不堪的景象已经一扫而去。徒弟高兴地打了水,也领悟到了禅师的深意:要用动态的眼光看问题。就好像河水是流动着的,泥沙是向下沉淀的,只要耐心等待,就可以得到想要的东西。

这个浑浊就是有相,这个动态就是无住。

以上,我和各位讲解生活的空间,分为三方面叙述,即从认识心外的世界,再体会到心内的世界;从认识前进的半个世界,再回过头来认识退后的半个世界:从认识虚假有相的世界,进入到无住的世界。把整个空间的前后、内外、虚实都认识清楚之后,才能扩大我们的生活领域, 而进入一个学佛者所要追求的、向往的更大的空间。

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

无住

无住:佛教语,法无自性,无自性,故无所住着,随缘而起,故云无住。故无住者万有之本也。维摩经观众生品曰:‘从无住本立一切法。’同注曰:‘什曰:法无自性,缘感而起。当其未起,莫知所寄。莫知所寄,故无所住。无所住故,则非有无。非有无而为有无之本。’起信论义记上曰:‘夫真心廖廓。(中略)非生非灭,四相之所不迁,无去无来,三际莫之能易。但以无住为性,随派分岐。逐迷悟而升沈,任因缘而起灭。’宗镜录八曰:‘文殊师利云:从无住本立一切法。睿公释云:无住即实相异名,实相即性空异名。’

玉林正骨水的效果怎样
眉山治疗白癫风医院
北京白癜风好的医院
友情链接: 最全的镇江美食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