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么容易受到暗示

饮品 2020年02月18日
为什么我么容易受到暗示?

  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谢里夫教授想知道,在实验室情境下是否能够观察到社会规范的形成过程。就像生物学家想努力把病毒分离出来,以便对之做实验一样,谢里夫也想把社会规范分离出来,然后对其进行研究。

  谢里夫实验的参与者坐在一个非常黑暗的屋子里,在对面4.5米处出现了一个小光点。起初,什么事情也没发生。过了几秒钟,这个光点不规则地动了起来,最后消失了。现在,要求你猜测光点移动了多长的距离。黑暗的屋子使你根本无法准确做出判断,因此,你不太确定地说,“15厘米”。实验者又重复了这个程序。这次你说,“25厘米”。随着重复次数的增加,你的估计会接近一个平均值,譬如说20厘米。

  第二天你来参加实验时,另有两个人加入。在前一天他们与你有相同的经历。当第一次光点消失后,这两个人根据前一天的经验说出了最佳的估计。其中一个人说“2.5厘米”。另一个人说“5厘米”。轮到你了,你有些犹豫,还是回答,“15厘米”。在接下来的两天里,你们不断地重复做这样的实验,你的反应会改变吗?实验发现,参加谢里夫实验的哥伦比亚大学学生明显地改变了他们的对光点移动距离的估计。如图1所示,很明显,群体规范就这样产生了。(这个规范是错误的。为什么?光点根本没有移动!谢里夫只不过利用了一种视错觉即似动现象。)

  谢里夫等人利用这一实验方法考察了个体的易受暗示性。如果一年以后再对人们单独地重测,那么,他们对距离的估计各不相同,还是依然遵循群体规范?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他们依然遵循群体规范。(这是顺从还是接纳?)

  有时错误观念会因文化规范而得以延续。有感于此,美国西北大学的心理学家雅各布斯和坎贝尔在实验室里研究了错误信念的传递过程。利用似动现象,研究者让助手夸张地估计光点的移动距离。接着,助手离开了实验室,然后真正的参与者开始实验,继续估计光点的移动距离,以此类推。这种夸张的错觉(尽管逐渐减少)一直持续到第5个参与者。这些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传递着“错误文化”。谢里夫实验的启迪是:我们对现实的看法未必就仅仅是自己的观点。

  在日常生活中,人的这种易受暗示性有时很有趣。某个人咳嗽、微笑或打呵欠后,周围的人也会表现出类似的行为。喜剧表演中加入的背景笑声就利用了我们的易受暗示性。身边的人都很愉快的话,我们也会感觉愉快。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工作心理学教授彼得·托特德尔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心境联结”,他在研究英国的护士和会计师时发现,同一工作团队里人们的心境通常非常相似。

  社会传染效应的另一种形式是美国纽约大学心理学教授沙特朗和巴奇提出的“变色龙效应”。“变色龙”现象是指个体会无意识地模仿别人的动作、表情、口音乃至呼吸频率和情绪。假设你与研究助手一起参加实验,这位助手一会儿擦擦脸,一会儿晃晃脚。像其他参与者一样,与经常擦脸的人在一起,你也会擦自己的脸吗?与晃脚的人在一起,你也会晃脚吗?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这很可能是一种自动的行为,你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从众行为,这种自动的从众还会令你对他人感同身受。

  为什么一个人打哈欠之后,另一个也紧跟着打哈欠?

  ——英国17世纪牧师作家罗伯特?波顿

  《忧郁的剖析》,1621年

  这种易受暗示性的波及面也可能很广。1954年3月底,西雅图报纸报道了北方130公里外的一个城市里汽车挡风玻璃遭人损坏的事件。4月14日早晨,距西雅图105公里以及75公里的地方均发现汽车挡风玻璃遭人损坏。到了傍晚,损坏汽车挡风玻璃的事件已扩展到了西雅图。截至4月15日,西雅图警方已接到3000多起报告汽车挡风玻璃损坏的事件。当晚西雅图市长向艾森豪威尔总统发出了求助。

  那时我在西雅图,正好11岁。我记得自己也在小心注意挡风玻璃,被当时的解释吓坏了——太平洋上的氢弹实验引发的暴风雨将横扫西雅图。然而,到了4月16日,报纸报道真正的元凶是人群暗示。4月17日之后警方便没有再接到任何类似事件的报警。对受损的汽车挡风玻璃的事后分析认为这不过是普通的道路破坏。为什么我们只是在4月16日以后才注意这一点呢?在暗示的影响下,我们只会仔细地察看挡风玻璃,而不会透过现象去寻找背后的真正原因。

  在现实生活中,易受暗示性并非总是这样有趣。劫机、看见UFO,甚至自杀,往往一波又一波地涌现(参见下文“专栏:群体妄想”)。社会学家戴维?菲利普等人认为,在广为人知的自杀事件之后,死亡事件如自杀、致命的车祸、私人飞机坠毁(有时是伪装的自杀)也会迅速增加。例如,1962年8月6日玛莉莲?梦露自杀后,美国8月份的自杀事件比往年同期多了200多起。更进一步讲,所增加的自杀事件只是发生在报道自杀的区域。报道的力度越大,以后的灾祸就越多。

  尽管盲目模仿自杀的现象并不普遍,但这种现象仍时有发生。在英国伦敦一家精神病院里,一年内就有14位病人自杀。在德国一所中学里,18天内发生了2起自杀、7起自杀未遂事件,并且23个学生报告说有自杀念头。不仅在德国,就是在美国,当肥皂剧里出现虚构的自杀情节后,现实生活中的自杀率也会略有上升。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即使在关注自杀问题的严肃话剧上演后,仍会出现这种情况。青少年是易感人群,所以青少年有时会发生群体模仿自杀。《社会心理学》戴维?迈尔斯

下肢静脉血栓的分级
老君炉藤黄健骨丸治骨质疏松吗
脑梗死常用中药通心络效果怎么样
更多阅读
友情链接: 最全的镇江美食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