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先生确有其人搭配
朱先生确有其人。那么,朱家老宅在西单往南的一条胡同里,如今也确实还有。
朱先生南开毕业,学的是化学。后来就在北平开药房。药房就在西单把口往南的街面上。
那一带没工作的家庭妇女或者小孩儿,再有就是蹬三轮的,修鞋的,摆摊的个体劳动者,有个头疼脑热,多是上朱先生的药房买几片药。有工作的人,当然可以到医院大把大把地拿药,用不着几片几片地买。那显得太小气。公费医疗嘛,不花自己一分钱。
这药房在五八年以前还是朱先生私人的,后来大跃进就都成国家的了,里面的人也就换了。
我说的还是以前的事儿。
那时朱先生店里有个小伙计看店,自十来岁就在这儿学徒,行事完全是朱先生的风貌。
妹妹两三岁,有一天发烧,姥姥带着我们去了朱先生的药房。小伙计立刻迎了出来,问,您哪儿不舒坦?听说是脑袋此次朝币改革后收藏爱好者们的普遍高期望值和高热情度的反映疼,先把手在热毛巾上捂了捂,轻轻地按在妹妹的脑门上。说,有点发烧。试试表吧。说着拿出来表让姥姥夹在我的腋下。又拿起妹妹的手腕放在柜台上,轻轻地按着脉搏,嘴便问,是不是着了凉什么的话儿。姥姥说,可不是?夜里踹了被。
小伙计的脸上老是呈出和气,认真。
来药房买药就是病了,大病小病都难受。一定得上心照应,人没病没灾地活着最要紧。这是朱先生惯常的说法儿。小伙计自几岁起受这熏陶,随着岁数渐长为人做事自然就一点不走样。
接着拿出表一看,说,烧得不厉害。小孩子尽量少吃药,多喝水就行。这么着,您先拿两片阿司匹林,回去多喝水就没事儿了。
然后,取出封在玻璃柜中干净得发亮的杯子,倒了热水看着妹妹把一片药咽了。又在一摞裁剪成小方块的白纸上去了一张,把另一片药包了,递给姥姥。总共三分钱。又恭敬地先行几步,掀起门帘子把我们送出门。这一切是那么自然,姥姥也没显出份外的感激。习以为常了。
因此那一方不少的人,几乎和朱先生的药房是不离不弃的关系。
朱先生有多大岁数呢?在我上小学时,朱先生已经就有五十多岁了。印象里老爷子十分精神,尤其冬天的黑呢子大衣和呢子礼帽,让人很难忘记。
朱家的院子在胡同把口。大门两边蹲守着青黑青黑的石狮子,很威严。黑漆漆的包着铜皮边儿的大门紧紧关着。只要一进胡同,远远地就看见了朱宅。因为整齐,干净,显得与众不同。
朱先生平日虽然话不多,脸上总是微笑着,不管和谁遇上了,不说什么话也都点头问好。面子上随和,这是老北京人的作派。
面儿上和气归面儿上,骨子里却是很有脾气的。朱先生自然也是有脾气的。以致招来了后面杀身大祸。
这事儿我是长大以后听说的。
那时我们这一条胡同只有朱先生家订报纸。那时一份北京晚报才三分钱,可是三分钱就能买一个火烧。所以胡同里的人大多留着钱买火烧,也就有了一顿早点。想看报纸呢,就和朱先生借。朱先生看报的时间晚,在吃晚饭的时候才看。所以,下午四五点钟报纸来了,先张三,李四的传着看。约莫朱先生的饭点到了,就赶紧送回去。朱太太是个好说话的人,每次送回去时赫斯特在接受路透社提问时回答,还总是客气着,说,您不用着急,早看晚看还不是一样么?
久了,便成为习惯。每天四五点钟,朱先生家大门外便蹲着一溜人,一个看了一个紧接着看。这习惯一直延续了好几年。
万没想到,有一天,朱先生为这报纸发了脾气。
那天看报纸的人多了,不知在谁手里把报纸弄得皱皱巴巴,像在屁股底下坐了似的。送回来一到朱先生手里,就听见“啪”地拍桌子声儿。朱先生三步两步地奔出来,追了上去将报纸扔到那人的脸上,说,给它鞠躬,我要你给它鞠躬。
这时朱太太出来把朱先生拽了进去。在场的人都愣了。从此就没人再来借报纸了。朱先生把报纸看得象命一样,谁还不敢惹他?
平常看惯了报纸,如今想看得买去,又舍不得一个火烧。久了,难免不气愤。
文革时抄朱先生的家,我已经记事了。
先拉走了三大卡车东西。书是太多了,多的让人不耐烦。除了把古字画装上车,其余的就全烧了。
有人说朱先生书房里的积角儿,码放着几摞“北京晚报”,张张都抹侍得平平展展,边角叠得整齐,年,月,日一天不差。最早的北平晚报还有呢,除了颜色有点黄,干净整齐是一点没变。
从中午到晚上,朱先生家院子上空一直翻腾着纸灰,一股股热浪往四周围喷。烟在院子上面的天上不散,便凝成了一片云。
烧的时候,朱先生早已经死了。
老爷子那么大脾气,却经不得斗。他老人家咽气时,我和在一群小孩里看热闹。那天特别热,任凭红卫兵怎么拷问,朱先生就是一言不发。不说话先不说,头一定得低到裤裆的位置啊,那表示认罪。就上来一个人用力嗯了摁,不想,朱先生的嗓子里发出“吭吭”两声,就倒下了。
这一倒下,朱先生再没站起来。
奇怪的是那片云始终不散。不偏不斜地贴在天上俯视着下面的院子。
有人说那是朱先生驾着云呢。他在天上看着哪,看有没有人还敢把报纸搁在屁股底下。也有人说,烧了那么多书,朱先生不能就那么一走了事,他心疼。还有人说,朱先生在看着那个告发他的人,如何下场。
到底是谁告发的呢?
老爷子当年把弄皱的报纸仍在了那人的脸上,还不得罪人么?运动来了,老爷子本来就是资本家,也算文化人。正该打翻在地。我清楚记得那口号是“要他永世不得翻身”。
斗争会上就咽了气的朱先生,想翻身也翻不了了。
红卫兵以借报纸的事儿,説朱先生欺压无产阶级之外,还说了许多的想象,比如:反动言论呀,怀念旧社会呀,他父亲是大地主剥削致死多少人命呀,等等,等等。这些足以证明朱先生死有余辜。
尽管他的药房卖的药根本就没赚什么钱。
据说,朱先生死后,那还报纸的人也消失得无影无踪。
可天上的朱先生到底为什么不走,我始终疑惑。疑惑那说法是否是真。
共 2184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意味深长的作品。朱老先生儒雅,行善,喜爱读书,喜爱看报纸。然而,他却是一个有脾气的人。他看报纸,所以他订报纸。一般人舍不得,就给朱老先生借阅。由于他一般是晚饭时候才看,而报纸是下午四点左右就送来了。于是,人们在朱老先生家门口守着看。可一次,一个人借报纸看却不爱惜,似乎用报纸垫在下面坐过。老先生发火了,把报纸丢在那人脸上说,给它鞠躬,我要你给它鞠躬。意思那人缺乏尊重,缺乏对文字的敬重。因而得罪了这人。文革期间被告发,被活活斗死。死时天空中有一朵云,总是不散开,似乎就是朱老先生在上面,不瞑目。文字结构完整,短小精悍,寓意深刻,有些传奇。从另一个角度告诉读者一些什么,读者自去品味。荐阅。【:山地7 】
1楼文友:201 - 16:10: 那年那事那人,我们不能忘记!忘记历史等于背叛。
2楼文友:201 - 21:52:45 占不着人家便宜了就恨上人家了,这是人的劣根性吧。文革时借此报复让朱老先生赔上了一条命,让人愤慨。很精彩很有深意的一篇小说,欣赏学习。
楼文友:201 - 08:16:51 文革,不堪回首的一场闹剧,各色人性的大表演。
4楼文友:201 - 16:1 :22 梁启超认为小说有支配人道的四大力量:熏、浸、刺、提。即感染力与熏陶力、同化与移情之力、刺激与唤醒之力、生化外发之力。所以说小说既可爱又可畏。
唐山治疗白癜风方法鹤壁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好
景德镇治疗白癫风医院
- 上一篇:小康应不远搭配
- 下一篇:br腊月二十六是年里儿最大的集搭配
-
清明祭祀宠物墓园受捧位置
饮食2022年06月13日
-
使用泰迪犬项圈要讲究方法位置
饮食2022年06月13日
-
使牛头梗长命的秘诀睡觉位置
饮食2022年06月13日
-
你留意过泰迪犬独自在家是否安全吗位置
饮食2022年06月13日
-
你有听过导盲犬吗它们在成为导盲犬之前是怎位置
饮食2022年06月13日